文明播报
古籍修复:妙手“行医”续文脉

刘晓劲正在修复古籍

各类古籍
我叫刘晓劲,后宅街道广口村人。
我太公是清末秀才,在本地当过教书先生。我爸爸只有初中毕业,但在当时农村也算是文化人,当过大队会计,也在学校代过课。
小时候,我就发现家中旧书柜里的一些书籍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当时觉得很奇怪,这些书是从左往右翻的,字是竖着写的,后来才知道是古籍。搬家的时候,我又在老房子里找到了太公留下的一本像字典一样的袖珍书,叫《增广诗韵全璧》,里面内容很多,涉及各方面知识,类似小百科全书。我学的是文科,对老东西比较喜欢,尤其是古籍,这与家族传承有很大关系。
参加工作以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就开始收集古籍。二十多年,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千方百计往古旧书店跑,寻找自己喜爱的古籍,乐此不疲。
日积月累,收藏的古籍越来越多,我就常常有一个想法:很多古籍破败了,有的虫蛀,有的风化,有的粘连,我能不能把它们修补一下?但是古籍对我来说很珍贵,不敢轻易下手补。于是,我就开始在日常交流中打听有没有会古籍修复的人。
说来也巧,那个时候我经常与朋友一起去收藏品市场“淘宝”。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告诉我来了一位东阳的古籍修复师。就这样,我认识了恩师朱志明,他是金华市级古籍修复非遗传承人。我跟他一见如故,而且我俩对古籍都有着深深的热爱,我就提出想向他学习古籍修复技艺。朱志明欣然答应,热心且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他的手艺,让我十分感动。那是2008年,我34岁。
古籍修复很枯燥,而且一不小心可能会把书页里面的字毁掉,总之,做这个很需要耐心和毅力。原先我性格比较急,朋友们都不相信我会去学修书。书籍是传承古代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我太喜欢书了,一本破旧的书让人看上去很难受,如果把它修补起来,感觉就像拯救了一本书。
一开始跟朱志明学的时候,我不敢单独补,就周末跑到东阳画水他家的工作室学。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古籍揭不开,揉成一团了,朱志明就跟我说不用急,准备一碗清水,把揉成团的书页碎片放在清水中,再用毛笔尖轻触几下,等其慢慢舒展开了,再放在报纸上晾干后修补。当一本完完整整的书展现在我的面前,那种愉悦的心情仍记忆犹新。
跟着朱志明学了一年多,我才开始独立修补。记得我独立修补的第一本古籍是《六祖法宝坛经》,是我花300元钱从寺庙里买回来的,由于被水泡过变得一塌糊涂。全书总共就四五十页,当时我每天补一两页,花了一个多月才修复好整本书。有的古籍拿到手之后就像砖头一样,根本揭不开。我记得曾花了1200元钱买过一本《黄庭坚家谱》,根本没法揭开。朱志明教我用水蒸,蒸了好几个小时,又花了几天时间,才慢慢一张一张把书页掀开,然后晒干,再一张张补好。现在我书架上的很多书是经过重新装订的,可以随意翻阅。但它们最初的样子,几乎都是破书,根本就没法翻阅。
一本很破旧的书到我手上,需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修复,一天修几页,再一页一页翻开,一个洞一个洞补起来。这当中有十几道工序。比如修补古籍的浆糊,是我自己特制的,需要从天然植物中提炼,还要加一些明矾等配料防蛀。
还有配纸。我有一个筐,就是专门装各种“边角料”配纸的。比如做书皮多下来的,或者替换下来的手指粗细的小纸条、古籍中掉落的残片,我都留下来舍不得扔,后续可以补到别的书上。我们修复古籍用的新纸,必须是特制的古法纯手工纸,不同的书用不同的纸,我师傅有许多途径可以找到做纸的手艺人,所以找纸还是比较顺利的。当然,如果没有合适的纸,就得我们自己配。纸也分很多种,棉纸有黄棉、白棉,麻纸有黄麻、白麻等。
古籍修复的工具有二十多件,毛笔是最基本的,还有镊子、浆糊、剪刀、针线、木签、木锤、压板、尺子等等,一些平常不太好找的工具就得自己制作。
古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最重要的可以分为如下几步:
(1)收到修复的书籍(2)对书籍资料记录拍照留底(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4)拆线(5)拆纸钉(6)拆包角(7)清洗书页,根据各自流派配制专用洗书水(8)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裱或者点镶(9)装订(10)制作书函(11)送交藏书者,完成修复任务。
古籍修复的时候,就是把古书纸放在平板上,用干净的毛笔沾水点在破洞处,拿镊子轻轻刮掉“病灶”,再用调好的浆糊配纸,把洞小心翼翼地补好。可就是这么一个贴补的环节,就有很多讲究了,不能随便贴,而是要根据洞口的边缘补,按照古籍修复的规范,接缝处不能多于两毫米。整张古书纸补好后,要先晾干、敲平,再用铁片夹起来定型,过段时间再拿起来又敲又压,反复平整,直到摸上去破损接缝处没有凸起的感觉才行。之后就是折页,裁掉多余的纸,对缝,做书皮,装订,再压平,最后再贴上书签。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修复过程。一套书,没有一两个月是完成不了的。
我们目前对于古籍修复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完很接近古籍原貌。古籍经过重新修复,又可以再保存几百年。现在国家出台了古籍修复新规范,修旧如旧,不画蛇添足,就是把现有的部分做好保存,哪怕有缺字少笔,也不轻易填补。
我收藏和修复的古籍并没有特定类目,主要是要纸张好、刻印好。但其中有关浙江、金华,特别是义乌等地方性文史古籍,我都非常珍爱。藏书也是很有讲究的,我的几千册古籍目前都放在书房。为了防止虫蛀,我就用云香草防虫,再用老的樟木板夹着,这样能更好地保存古籍。
我此前修复了一套义乌清代名士楼杏春的藏书,还有一套金华的《婺学治事文编》。不久前我又收藏了一部明代嘉靖年间的古籍,是义乌“三溪”之一华溪虞抟的医书。翻阅古籍,有一种与历史对话、与几百年前先贤对话的感觉。
接下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先把虞抟的医书修补起来。还有一张明朝弘治年间的太婆像,也打算仔细修复一下。其上面有文字记载,写的是这位太婆来自义乌西门,是南宋状元永康陈亮第四个儿子陈涣的后人,生于明宣德年间,十六岁嫁到义乌赤岸南青口姓王的一个家族里面,卒于明弘治年间。这张太婆像上有她儿子以小楷写的像赞,文字字迹工整俊秀,很是漂亮。
以前我只觉得把自己家里的书补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想把古籍修复的技艺传承下去。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交流。年轻人如果愿意学的话,我可以免费传授,希望更多的人重视古籍保护,共享文化传承之美。
口述人:刘晓劲,1974年生,后宅街道广口村人,义乌市第七批非遗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主要传承人。
整理人:浙报潮新闻记者、市政协社情民意联络员 蒋守洋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