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报
义乌解码高技能人才培育新范式

技能大师在指导学生。
在全球经济版图加速重构的当下,技能人才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日前,人社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有效激发各类企业培养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
匠心聚,百业兴。在义乌,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什么政策支持?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义乌特色的发展道路,书写新时代的“匠人传奇”?
当前,我市聚焦技能人才这一“关键要素”,积极开展百家“技能型企业”创建活动。通过构建“工人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价值链条,将企业和职工打造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源动力。
打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企业专业员工技能水平如何,企业最有发言权。我市以政府的减法做企业的加法,将企业人才评价职能交由企业、行业,不设学历门槛,建立重能力、重业绩、重品德的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标准。
以无缝针织行业为例,我市拥有生产企业超100家,无缝内衣产量占据全国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单打冠军”。天派针织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近千台进口先进设备,生产线数百条,日产量达数十万件,称得上是行业龙头企业。对公司负责人而言,“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对“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么,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适岗型、实用型技能人才?天派针织股份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用好自主评价“指挥棒”,以实绩论英雄,以贡献评人才。
“我们将员工技能培训办在车间,支持员工在生产线上提升技能。”据该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在市人社局指导下,企业已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5批次,自主认定技能人才465名,其中高技能人才440名,企业技能人才数量占企业产业工人的比例达71.7%。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历、年龄这些指标不应该成为评判技能人才“含金量”的必要标准,企业通过自主命题、自主评价,让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有96家重点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近年来密集完成企业自主认定技能人才超1.8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
锻造产业工人“王牌队伍”
数控车工高级技师王关根在车削加工行业深耕30余年,先后获评“浙江大工匠”“浙江省杰出高技能人才”“浙江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勇于创新的他曾主导设计国内首条转向螺杆柔性自动生产线,关联项目为义乌市同心园科技有限公司和下游公司带来数亿元产值。
2014年,王关根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驻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成为全省首例“技能大师入校园”及校企深度合作试点项目。近年来,王关根与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浙江省交通技师学院深度合作,对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给予精心指导。
10年来,王关根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培养高级技师22人、技师82人、高级工600余人,涌现出一批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浙江工匠等行业骨干。2022年,王关根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功入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48家,其中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根据专项激励政策,我市给予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一次性补助5万元。
打造技能创富“最优生态”
义乌市易开盖实业公司深耕相关技术的研究、装备开发和产品制造,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在该企业工艺室主任、浙江省杰出工匠宋连墨看来,“易开盖”特别重视技能人才的培育,目前共有技能人才211人,占职工总数的22%。这些技能人才中,包含11名浙江省杰出工匠、浙江工匠、浙江青年工匠等“省字号”高技能人才。
“工人愿意学技术、钻技术,企业内技能成才、技能为荣的氛围很浓。”宋连墨介绍,企业不仅设置了技工岗位、技术岗位、行政岗位等8个岗位类别,还设置了相互贯通的18个岗位等级,以及相配套的薪资等级。技能工资有标准,职业发展有盼头。
“我们鼓励引导企业建立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工资分配制度,让一技之长者有地位,让技高一筹者有高薪。”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以来,我市打好技能强企“组合拳”,创新“技能共富贷”金融产品,为技能人才和技能型企业量身定制最高50万元的消费贷款和最高1000万元的生产经营贷款。截至2024年底,该产品已发放13.28亿元,惠及2274名技能人才和8家技能创富型企业。(林晓燕)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