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报
夏日贪凉 当心“面瘫”
炎炎夏日,人们喜欢贪凉,对着电风扇、空调猛吹。殊不知,这些“清凉暴击”,可能暗藏着“面瘫”的风险。
近日,市中心医院中医馆候诊区来了几位表情“特殊”的患者,他们有的嘴角歪斜,有的眼睛难以闭合,有的面部明显不对称。针灸理疗科主任骆承伟表示,最近天热,因贪凉导致“面瘫”前来扎针的患者明显增多。28岁的小如(化名)就是其中一位贪凉受害者。
躺在治疗床上,小如接受医生的治疗。骆承伟将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银针精准刺入她的面部穴位,这已是她连续接受针灸治疗的第4周,面部的僵硬不适感基本消退,没有留下明显后遗症。“头发洗完湿漉漉的,就直接用电风扇猛吹。”上个月的某天晚上,小如洗完头后直接将电风扇强风对着面部直吹,吹完倒头就睡。第二天清晨,小如发现自己脸颊连带耳朵附近隐隐作痛,更糟的是刷牙漱口时嘴角不受控制地漏水。医生为其检查后诊断为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人们常说的“面瘫”。
为何吹个冷风,就得了“面瘫”?骆承伟解释,“面瘫”本质上是面神经功能受损。面神经这条“指挥线”从颅内出发,穿过颅骨上一个狭长而曲折的骨性管道(面神经管),最终支配人们面部丰富多彩的表情肌肉。当它受伤或发炎肿胀,在这条本就拥挤的管道里被“卡压”,指令无法顺利传达,面部肌肉就陷入“罢工”状态。
“夏天人体腠理疏松、汗孔开放,此时若长时间让冷风直吹头面部,风寒之邪便极易乘虚而入,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骆承伟说,这种寒冷刺激会诱发面神经发生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水肿,水肿的面神经被紧紧压迫,功能受损,最终上演“脸不听使唤”的揪心一幕。
相比之下,另一位患者周阿姨(化名)的治疗过程就比较漫长。3个月前,周阿姨突然出现眼睛猩红、嘴角闭不上的症状。当时她没有及时就医,而是选择自行用药,等到医院寻求专业治疗时,已经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幸运的是,经过2个月的系统治疗,周阿姨的恢复程度已达到70%左右。
“面瘫”急性期(通常发病在1至2周内)是治疗黄金窗口,及时规范的干预能显著提升恢复速度和质量,降低遗留后遗症的风险。一般来说,“面瘫”急性期使用药物控制炎症水肿,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综合调理。针灸是治疗“面瘫”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恢复期,选取穴位进行针刺,配合拔罐、放血等理疗手段,振奋受抑的面神经,可以加速其功能重塑。
骆承伟提醒,一旦出现突发性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闭眼困难、鼓腮漏气、味觉减退、耳后疼痛等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就诊。
健康小贴士 >>>
拒绝“当头风”,切忌让冷风直吹头部、面部及后颈,调整风向让冷气在房间形成柔和回旋才是正解。办公或睡眠位置若无法避开空调出风口,可巧妙利用挡风板、屏风或薄围巾保护头颈肩部。
温差要过渡,大汗淋漓时切勿立刻进入低温空调房或直吹冷风,可先用毛巾擦干汗,给身体一个适应温度渐降的过程。洗完头务必及时彻底擦干或用吹风机中温档风吹干头发,避免湿发状态下长时间暴露在冷气中。
空调温度不宜太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驾车时也要注意,不要将出风口对准人,避免将车窗开一条缝直吹面部,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风压大,冷感更强。(傅柏琳)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