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花楼兼职论坛,小红楼论坛免费信息,一品阁免费论坛官网,一品香论坛网

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创建

吴晗:以笔为投枪 以史作利器

2025年08月26日  来源:义乌文明网 
 
吴晗
 
  杂文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危亡之际,一批有识之士,曾以杂文为锐利武器,掀起文艺抗日热潮,吴晗就是其中之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吴晗应邀赴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1940年起,转到西南联大任历史系副教授。面对国民党的腐败与独裁,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将手中之笔化为抗击的力量。在他看来,“一杆木头枪……有枪总得使,怎么办?放不得,管它三七二十一,要是投中了,也会有点痛的”。
 
  1959年,吴晗从他1943年到1948年写的杂文中选辑六十篇成《投枪集》。这本杂文集被认为“足以奠定作者在现代杂文史上的地位,因为它是‘鲁迅风’精神的延续”。其中,不少历史杂文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流传甚广。
 
  历经数年淬炼,吴晗也从历史学家转变为社会活动家,带动一大批爱国青年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投身抗日民主运动,并在斗争实践中成长为“猛虎”。
 
以笔为枪,揭露反动派真面目
 
  抗战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吴晗在自传中述说遭遇:薪资收入伪法币数字逐月增加,币值却逐天减少,加之妻子袁震经常生病,生活越发过不去了。他再也无法安心于书斋生活。
 
1941年9月,经袁震引荐,吴晗与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的董必武进行了友好交流,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
 
  同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大批栖身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无法买到返回内地的机票,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却用民航抢运他家的洋狗。举国哗然,热血沸腾的吴晗再也坐不住了。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课堂上,学生就问他,说你对这个事有什么看法?当时,吴晗说南宋时期有‘蟋蟀宰相’,我们有这个‘飞狗院长’。通过历史事件的联想,猛烈地抨击了孔祥熙,一下激起了更大的义愤。同学们就走到街上,在当时展开了‘倒孔’运动。”
 
  “由此可见一斑。吴晗的杂文借古讽今,犀利泼辣、幽默风趣,既有对敌人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也有对民众的关心和同情。”吴晗研究专家、北京市吴晗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习之评价说。
 
  从事吴晗学术研究15年来,习之利用自身优势,出版了不少吴晗系列书籍,目前正在整理义乌丛书之(二十八卷版)《吴晗全集》。“近期,我又整理出数篇未结集的吴晗著作,其中不乏反映抗战之作。”他说。
 
  《德意日携手与中国》原载于1936年12月6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文中,吴晗一针见血地指出,中日谈判屡次无法得到结论,焦点在于日方提出的共同防共问题,实质上是日本要军事占领中国。在如此危急的形势之下,中国各方要认清敌人和朋友,拉起手来向共同的敌人反攻,尽最大的努力开展民族解放事业。
 
  《保卫桂林!准备大反攻!》原载1944年11月8日的昆明《评论报》。文中,吴晗振臂疾呼,要集合全国的物力军力,用血用肉,将日寇围歼于桂林城下,让他们来得了,去不得,将此处变成斯大林格勒,一举树立中国陆军的威名,一举表现中国人民的力量。
 
化身“猛虎”,冲在反蒋抗日一线
 
  加入民盟是吴晗政治生涯中的新起点。1943年7月,经介绍,吴晗加入民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很快,他便成为昆明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还兼任民盟云南省支部的机关刊物《民主周刊》主编。
 
  随后,他介绍好友闻一多加入民盟。两人不仅有胆有识,联合起草了许多文件、宣言、声明,而且他们的演讲都极具号召力。闻一多因此被称为“怒狮”,吴晗则被称为“猛虎”,他们一个是时代的“鼓手”,一个是民主的“炮手”。
 
  其间,国民党派人去拉拢吴晗,许诺他可以当一个部长;拉拢不成,又百般威胁。吴晗回答:“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亡国时,总有些殉国的志士,今天中国到这种局面,也该有殉难的人了,我早就准备好了,有什么关系!”
 
  1945年,西南联大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在吴晗的精心筹划下成立,并编印《渝风》杂志,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同年12月1日,“一二·一”惨案发生,吴晗、闻一多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通过演讲、发表抗议书、宣布罢教等形式声援学生运动,控诉国民党军政当局屠杀学生的暴行。次年7月,得知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害,北上途中的吴晗悲痛不已,连续发表文章悼唁闻一多和李公朴,誓死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回到北平的吴晗夫妇,比从前更直接地加入了斗争,他们的居所也成为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聚会的场所。他一边教学,一边主持民盟北平市的工作,很快同一批著名教授建立了联系。
 
  在反饥饿、反内战等运动中,北平教授发出的通电、声明,大多由吴晗起草,然后由他到教授们家中去签名。他还利用自己教授的身份,协助一批已经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秘密前往解放区。
 
返回家乡,记录第八大队的抗战岁月
 
  吴晗史学馆坐落在吴晗家乡——苦竹塘村,馆内的主题展区中,生动再现了吴晗与西南联大的这段烽火岁月。紧邻这个主题展区的是一个实景“房间”,灯光晦暗、陈设简陋,“吴晗”正埋头伏案、奋笔疾书,一张张书页从书桌前飞起如刀似剑般砸向反动派……“这里表现的就是吴晗在写还乡散记的场景。”管理员张慧敏介绍。
 
  1946年6月26日,吴晗几经周折,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苦竹塘村探亲,耳闻目睹了农村政治的黑暗、经济的贫困,也感受到抗日武装第八大队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
 
  “到达上海的弟弟家之后,他心潮澎湃,伏案写下了《浙道难》《记第八大队》《真空的乡村》等还乡散记,也收录在《投枪集》里。”习之介绍。
 
  尽管吴晗在家只住了四天,但是他和当时各阶层的人们谈过话,不论他们教育程度、文化水准、职业区分和社会地位如何,吴晗得到一个一致的答案,“第八大队好到他们从未见到过听到过的程度”。
 
  在《记第八大队》一文中,吴晗写道:“第八大队成立于民国三十一年八月,南平镇之战以后。”“活动区域包括义乌、浦江、东阳、金华一带,开创的两个领导人物是我青年时代的朋友。”“第八大队成立以后,对敌的经济封锁,武装斗争,一步步有计划地展开,立刻得到人民忠诚的合作。”文中,吴晗还详细列举了长背之役、肖皇塘之役、黄宅市之役等六个战役,以此证明第八大队武装斗争成果辉煌。
 
  “艰苦抗战了三年,生活在血泊中,在敌人扫荡的威胁中,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指示或援助,更谈不上什么国际援助之类了。”吴晗满含深情,称赞第八大队:“这些可敬的人们,在大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动,以坚贞肯定、毫不犹豫的决心,不但在消极的抗击敌人,而且还积极的主动的去打击敌人。是他们继承了戚继光将军麾下义乌勇士的荣光。是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保存了这小块干净地。是他们起来保卫了自己,保卫了人民,保卫了主权。是他们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替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插入光辉的一段。”
 
  在《真空的乡村》中,吴晗还写道:“从杭江铁路自动切断之后,这一角落成为孤岛了,和外面完全隔绝了……他们在苦闷,在彷徨;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由于人民武装力量的成长,不许敌人过来,敌人也就过不来了。他们信任自己的力量,因之,也就坚信胜利的一定到来。”(左翠玉)
责任编辑:吴 潮明
清涧县be3914| 保康县yrj341| 田阳县x3w956| 郎溪县wvf855| 玉溪市xrw518| 专栏3pq484| 讷河市pv3427| 阜康市vuz728| 蓝田县hd4523| 安福县nht505| 农安县f2l728| 普洱vzz764| 罗平县2fy481| 晋江市kl2704| 城市bch927| 崇州市y2u963| 辛集市plj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