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报
义乌创新引入社会组织强制清算
日前,随着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发出《准予社会团体注销决定书》,义乌市仙居商会正式完成注销。这是浙江首例通过强制清算注销的社会组织,标志着浙江社会组织退出机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强制清算注销的路径。
这一“破冰”之举背后,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民营经济活跃的义乌,为何会存在“僵尸型”社会组织?更值得思考的是,在缺乏明确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又如何在没有现成路径的领域蹚出一条新路?
活跃的市场经济
催生越来越多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经营良好的社会组织,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参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活跃的义乌,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与独特的城市特点密不可分。作为“世界超市”,义乌市场催生了大量行业协会需求,加之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使得社会组织数量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
目前,义乌共有1407家社会组织,涵盖经济、教育、科技、公益等多个领域。每个社会组织的宗旨与服务内容也各不相同。其中,涉及电商、科技等领域社会组织尤为突出。这与义乌发达的商贸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密切相关。
“最开始是想给工商职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义乌市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同悦社工”)党总支书记、中心主任陈锋告诉记者。但在实践过程中,同悦社工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十多年来,同悦社工机构依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逐步发展成为集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教育培训、政策研究咨询和公益项目运作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服务平台。
义乌的社会组织发展还呈现数量多、增长快、分布广、种类全的特点,并以超脱的身份、灵活的形式以及有效的服务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认同。
“我们推出的‘波波鹅’IP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义乌市文化行业协会会长黄昌潮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协会积极推动“品牌出海”,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打造自主IP、建设产业园区等方式,助力义乌文化用品企业拓展全球市场,提升了义乌文化用品的全球竞争力,也为中国品牌出海探索了新模式。
如今,像义乌市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义乌市文化用品行业协会这些行业组织,正不断跟进新业态的服务管理,通过承接履行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责,形成对政府功能的有效补充,成为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纽带。
社会组织撤而不销
成为基层社会治理顽疾
然而,在大多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积极服务社会的同时,仍存在一部分长期“沉睡”的“僵尸型”组织,它们不仅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反而挤占社会资源,影响行业生态。
什么是“僵尸型”组织?根据规定,若一个社会组织连续多年未参加年检,就会被列入异常名录,甚至被撤销登记。一旦被撤销登记,该组织将无法继续运作,账户资金冻结,名称也被锁定,无法再被其他机构使用。
义乌市仙居商会正是这样的社会组织。该商会成立于2011年,是社会团体法人。章程显示,其主要功能为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但从2020年开始,其连续3年未按规定接受社会团体年度检查。2024年初,该商会被市民政局依法撤销登记。但这之后,该商会负责人迟迟未办理注销手续,导致社团资产闲置、管理风险累积。
“早在几年前,因内部管理不善,商会运行就处于半瘫痪状态。后来又加上内部账目不清的问题,谁也不愿挑头来注销。”该商会一位老会员向记者透露。这位老会员的讲述,揭开了“僵尸型”社会组织的一角面纱。
记者在了解后发现,像义乌市仙居商会这样长期不开展活动却占据着社会资源的“僵尸型”社会组织并非个例。根据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这类组织中教育类、农业类的占大多数,它们的存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社会组织管理带来了难题。
这些组织为何会走向“僵尸化”?首要原因是运营能力不足。“部分组织成立时热情高涨,但后续缺乏专业管理,负责人未能持续投入精力,导致组织逐渐停滞。”市民政局社会慈善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资金短缺也是常见问题。若无法获得稳定支持,活动难以开展,组织便名存实亡。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时代发展带来的行业更迭。以义乌市十字绣协会为例,随着人们休闲方式的多元化,十字绣这类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市场吸引力,导致协会会员持续流失,活动频次锐减,最终进入“休眠”状态。
据了解,类似的社会组织注销难在两点。一是启动难。因成员流失或决策机构不完善等,社会组织无法正常履行内部终止决议程序。二是注销清算难。社会组织长期积累的财务问题往往会在清算阶段爆发,成为注销路上的“拦路虎”。
“光是清算这一步骤,就长达8个月。”市民政局社会慈善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义乌市仙居商会的清算过程中,因历史账目不清、收支凭证缺失,加之账户流水错综复杂,导致清算工作举步维艰。更棘手的是,清算期间还穿插了多起诉讼案件,使得原本就复杂的流程雪上加霜。
优化社团退出机制
先行先试探索强制清算注销
“强制清算注销”这一破局之策,如何在重重迷雾中闪现灵光的?“既然正向注销困难重重,我们不妨尝试逆向思维。”市民政局社慈科相关负责人分享了自己的思路。
他们团队对注销程序进行了系统梳理,将注销方式明确划分为主动注销和被动注销两大类型。在主动注销情形下,由于组织负责人积极配合,整个注销流程相对顺畅。但面对大量“僵尸型”组织无人负责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被动注销机制。
“如何确保被动注销既具有强制效力,又完全合法合规。”该负责人解释道,经过反复研讨,他们最终将突破口锁定在司法程序上。市民政局探索引入司法强制清算机制,通过法院裁定方式完成注销程序,既保证程序的强制性,又确保法律效力。
市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收到申请后,他们及时了解了义乌市仙居商会基本情况,并参照相关法律及规定,依法组织各方召开听证会,就该商会是否应当进入强制清算程序听取各方意见。去年11月,市人民法院正式裁定受理市工商联对义乌市仙居商会的强制清算申请。
鉴于现行法律对社会团体法人强制清算的规定相对抽象,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清算组在法院指导下,创造性地将公司法清算制度的精神与社会团体法人的特点相结合。在缺乏直接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清算组从法律原则和立法目的出发,对清算中知情权及表决权行使债权审查原则和规则的特殊性、剩余财产分配等问题,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填补了法律适用的空白,使得清算工作在法律框架内得以顺利进行。
此外,清算组在对义乌市仙居商会进行严格清算,扣除清算费用后,商会尚余少量款项。清算组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十二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剩余财产应用于宗旨相关的公益事业之规定,在民政部门的监督下,将剩余资金定向捐赠给义乌市社区发展基金会。同时约定,义乌市仙居商会自注销之日起五年内,如新的义乌市仙居商会成立,则上述定向捐赠款项捐赠给新成立的义乌市仙居商会;如五年内未成立新的义乌市仙居商会,上述定向捐赠款项用于义乌市范围内慈善法第三条规定的慈善项目。此举不仅支持商会再次重生,也使“僵尸型”组织的遗留资产焕发新生,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公益循环,彰显司法的温度与智慧。
因商会存在登记材料缺失、公章遗失等问题,市人民法院还联合市民政局、市工商联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共享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年检等信息,让清算组迅速获取了商会的历史档案资料。同时,通过法院司法文书确认清算结果和法人终止的效力,扫清行政注销的障碍,确保商会法人退得干净、出得彻底。
“强制清算机制打破了部分社会组织‘撤而不销’的治理顽疾,也让一些沉睡资源焕发新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赵晔琴说,这一创新举措,为全国87.3万家社会组织实现“进出有序”、提升治理效能,贡献了“义乌方案”。(陈秋池)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