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报
一条军用毛毯,铭记一段抗战辉煌历史

江征帆简介。

坚勇大队战斗地。

军用毛毯。


历史照片。

江征帆赠送的画作。
在义乌市党史陈列馆内,一条绿色的军用毛毯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看似普通的陈列品,背后却是一段段辉煌的抗战历史。
这条军用毛毯的主人叫江征帆。从1943年到1945年,他带领战士们在诸义东边区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点燃了熊熊的革命烈火。
破敌:打出坚勇大队威名
1942年夏初,日军发动浙赣战役,诸暨、义乌、东阳等地相继沦陷。义北地区(大陈、苏溪)百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沦陷之后,除日伪军在浙赣沿线诸暨的牌头,浦江的郑家坞,义乌的大陈、苏溪构筑据点外,在楂林镇山背上和义乌与东阳交界的大元村也建起据点。周围还有几支土顽‘扫毛’队伍……老百姓不胜负担,叫苦连天。”江征帆在他的回忆录《别梦依稀五十春——纪念第八大队与坚勇大队成立50周年》中写道。
虽然抗战条件艰苦,但在党的领导下,勇敢的义北百姓从未放弃抵抗。1943年,义乌的抗日游击斗争进入了第二年,迎来了新的高潮阶段。当年5月,金义浦领导先派遣童坤前往义东北地区活动;7月,金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遵照浙东区党委关于“应积极设法开辟诸义东边区,以便与诸暨小三八部队连成一片,并打通与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通道”的指示,派陈福明、骆平、骆守宝、楼应荣、王力群组成中共义东北工作委员会(兼管东阳岭北周区),并成立情报站。
1943年8月,根据浙东区党委关于开辟诸义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坚勇大队在溪后村正式宣布成立,以楼觉为大队长、江征帆为政委、童坤为参谋。就在当天,刚成立的坚勇大队决定全军出击、先发制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晚上,这群精兵悄无声息直奔当时的楂林山头,童坤一马当先,带着战士们冲进楂林山背的伪军碉堡,江征帆、陈福明等人则在对面山头用密集的排枪扫射高峰上的日军碉堡,火力掩护童坤进攻。最终打得日伪军惊慌失措,毫无还手之力,不到1小时就生俘伪军20余名,缴获步枪13支、驳壳枪1支、轻机枪1挺。
首战告捷,漂亮痛快,打得敌人闻风丧胆,也打出坚勇大队响当当的名号,在诸义东地区建立了初步的根基。自此,作为坚勇大队政委的江征帆带领战士们驻扎在诸义东地区,努力建设抗日革命根据地,将抗战的火种传播到这片土地上。
巧取:联合盟友痛击日寇
“这条军用毛毯,陪伴着江征帆走过抗战岁月。”诸义东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员楼正有说道。
当年,江征帆带领抗日将士,流转在诸义东地区,与敌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坂本寅吉是义乌县日军采伐公司驻楂林采伐队队长,但他目睹日军侵略中国后痛斥日军暴行,希望帮助中国百姓。江征帆觉得这是一位很好的国际盟友,于是前去与他结识。
“我们互相热烈地握着手,我这时才感到他的那双粗糙而又有力的大手是那么激动地颤抖着。我诚恳地说‘欢迎你同我们一道抗日’。坂本把我们带进内屋,眼里闪着晶莹的泪珠说,‘我反对日本侵略中国,我是日本‘反战同盟会’的会员,我要同你们一道抗日’。从他闪着泪珠的眼中,我看出了他的真诚。我借着灯光细细地打量着他,只见他穿着一身黄色的中式便服,中等粗壮身材,两条不浓不淡的卧蚕眉,一双灼灼闪烁的眼睛,脸颊黑里透红,鼻梁挺直,平顶头,是个典型的工农形象。”江征帆在《他把鲜血洒在中华大地上——回忆国际主义战士坂本寅吉》中这样写道。
彻夜深谈,江征帆与坂本寅吉定下了联络地点、人员和暗号,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就在不久之后,坂本寅吉通过交通员给江征帆送去了一份“鬼子即将进行大扫荡”的重要情报。江征帆立即布置部队撤向深山。次日,200余名日军果然从义乌出发,进行大扫荡。所幸坂本寅吉的情报及时、准确,日军兜了一个圈子,向山上放了一阵子空炮,在大畈村烧了几间民房,其它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从此,坂本寅吉通过秘密联系的渠道,不断给坚勇大队送来情报及药品、粮食等重要物资。1943年10月,江征帆正愁过冬物资紧缺,就突然收到了坂本寅吉的情报:县城里的日本警备司令部将给楂林的日伪军运送一部分军需物资,其中有军火、药品和毛毯。江征帆立刻与众将士商议,布好伏击,夜晚奇袭军需库,不废一兵一卒成功缴获了大量军用毛毯、布匹、罐头等物资。
“不仅如此,坂本寅吉还将他与蒋荷菊所生的孩子取名为蒋义生。江征帆在回忆录中写‘这不但表示坂本热爱中国,而且从中可以看出坂本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我觉得理解特别深刻。”楼正有一边展示诸义东革命历史纪念馆中与坂本寅吉相关的物件,一边说道。
牵绊:义乌故土革命深情
在楼正有看来,义乌这片承托着江征帆革命岁月红色记忆的土地,成了他心中永远牵挂的地方。
1945年9月,驻守在诸义东地区的战士们接到党的指令,要求北撤。离开义乌,江征帆放不下的不仅是曾经日夜战斗、坚守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更是牵挂全力支持抗战的义乌革命老区人民。
谈及江征帆与革命老区人民的情谊,楼正有十分感慨动容:“当时真是挥泪告别,不仅我们舍不得,江征帆和战士们也舍不得。这是大家豁出性命守护的土地啊。但是,大家也坚决服从党的决策部署。临走之前,江征帆夫人张萌将他们用过的一条毛毯剪成两半,其中一半送给我们村村民楼德浦。”全国解放后,江征帆留在上海工作,但仍然对义乌革命老区的人民十分牵挂。江征帆与张萌经常会回义乌看看,还给乡亲们带来粮票、布票,竭尽所能地帮助老区人民。“这幅画就是江征帆送给革命老区人民的。”楼正有指着纪念馆办公室墙上一幅水墨荷花说道。宣纸上精心勾勒、晕染的荷叶和莲花,恰似仁人志士在世俗中坚守初心的高洁品性。
2004年8月,江征帆与世长辞。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骨灰安放在东塘烈士陵园旁。
先人乘风去、遗物教后人,红色的故事永远不会褪色。曾被血色浸染的大陈溪后村如今成了“红色溪后”,处处保留着红色文化。近年来,溪后村以八都精品线建设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走进溪后村,平坦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映入眼帘,村舍墙壁上、道路边的宣传牌写着一句句激励人心的红色标语。
胜利来之不易,经历难以忘怀。这虽然只是一条普通的绿色军用毛毯,但又如此不平凡,它见证了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浓缩了一往无前的钢铁意志,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谭祉潇 实习生 李静怡)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