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稠江街道构建“量子治霾”监测网
以科技利器打响“蓝天保卫战”
眼下,在稠江街道上空,一项名为光量子雷达的尖端科技正全天候“站岗”,成为守护蓝天白云的“超级哨兵”。
今年,稠江街道率先在全市引入这一技术,以科技利器打响“蓝天保卫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7月底,区域PM2.5平均浓度较年初下降82.4%,246处监测发现污染点位整改率达100%,空气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科技“天眼”,精准锁定污染源
经过积极筹备和多次调研,今年2月份,稠江街道在总部经济园楼顶成功部署并启用光量子雷达。至此,传统监测设备难以企及的精准度,在稠江街道被光量子雷达技术刷新。
这套系统具备超过传统设备5倍的监测精度,如同安装在高空的“火眼金睛”,24小时不间断作业,仅需8分钟就能对半径6公里范围内的空气质量进行一次立体化、高密度扫描。
无论是难以察觉的工地扬尘、容易被忽视的道路积尘,还是偶发的秸秆焚烧等污染源,都难逃其法眼,真正实现污染出现即时报警、扩散路径清晰可溯。除了报警点位经纬度精确至小数点后4位,该系统还能有效区分本地污染源与外来传输影响,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当然,光量子雷达并非“孤军奋战”。稠江街道创新构建“空中监控+地面巡查”立体防控体系,配套组建了“1+3+6”高效工作专班。即由1名环科院专家坐镇指挥,3名内勤人员实时分析雷达传回的动态数据,6名外勤人员则如精准的“地面突击队”,闻令而动。这一模式将污染问题的闭环处置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9分钟,极大提升了响应效率。
“光量子雷达技术如同为大气污染防治装上了‘透视眼’和‘定位器’,它穿透雾霾表象,让隐藏的、移动的污染源无处遁形。”参与该项目的某环科院专家表示,结合高效的地面巡查处置力量,整个治理模式实现了从过去“被动应对”到现在“主动狙击”的转变。
“天罗地网”,闭环处置快如闪电
在日前的一次晨会上,工作专班负责人通过雷达注意到飞天微谷附近颗粒物浓度异常升高,热力图上呈现出明显的红色预警区域。该负责人迅速组织技术团队分析,初步判断可能是在建工地扬尘和道路积尘共同导致此次污染。
精准研判后,专班副组长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联系执法部门、街道建设办以及高新社区。很快,上述人员到达现场,并立足各自职责展开行动:执法部门严格查处有关违规行为,街道建设办督促周边在建工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扬尘管控,高新社区协助做好网格巡查和居民宣教工作,确保问题“不过夜、不扩散”。
在具体行动过程中,专班的3名内勤人员组成信息中枢,高效传递问题点位信息,持续跟进整改情况,详细记录每一个关键节点;6名外勤人员按网格划分“责任田”,精准排查问题源头,督导跟踪各责任单位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在各部门的紧密协作下,短短两天时间内,飞天微谷附近的空气质量便得到了显著改善。
“现在问题定位精准,整改要求明确,效率高多了,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以前总担心被‘误伤’,现在雷达定位精准,整改指令清晰,少走了很多弯路。”对于这个创新之举,辖区不少企业环保负责人由衷点赞。
为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稠江街道将进一步优化“雷达扫描+数据研判+快速处置”的科技治污模式,并将该举措的做法和经验向更多区域推广,通过科技赋能的“天罗地网”,让稠江的蓝天底色更纯、成色更足。(林晓燕)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