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花楼兼职论坛,小红楼论坛免费信息,一品阁免费论坛官网,一品香论坛网

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义乌,“洋家庭”的新故乡

2025年09月04日  来源:义乌文明网 
 
词林社区奈德之家国际志愿者开展消防安全、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
 
俄罗斯学生志愿者林夕阳在浙大四院导医台服务。
 
  傍晚时分,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同心苑公园里,阿根廷商人武强踩着欢快的节拍,融入广场舞的队伍中。他挥舞着手臂,脸上洋溢着自在的笑容,与身边的中国邻居谈笑风生。很难想象,一年前初到义乌时,语言不通的他连租房都屡屡碰壁。“是社区帮我找到了家,还教会了我说中文、写汉字,现在我觉得这里比故乡还亲切。”武强的感慨,道出了数以万计在义乌生活的外籍人士的心声。这座被誉为“世界超市”的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细致入微的服务,成为越来越多“洋家庭”扎根的新故乡。
 
一卡解锁便利: “万能钥匙”打开融城之门
 
  义乌对外籍人士的独特吸引力,从一张小巧的“聚英卡”就能凸显出来,这张“聚英卡”在不知不觉中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异国他乡的宾朋在义乌生活注入了满满的便利。
 
  今年3月,义乌在服务外籍人士领域大胆创新,推出了“聚英卡”。这张卡片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的功能巧妙融合,实现了“一次申请、不见面审批、全流程网办”的便捷服务模式,大大地简化了外籍人士的办事流程。截至目前,“聚英卡”的发放量已达到1325张,在全省范围内遥遥领先,成为义乌服务外籍人士的一张亮眼名片。
 
  德国商人Christian是“聚英卡”的首批持有者,他对这张卡片的便捷性赞不绝口。一次在超市购物时,他用“聚英卡”在自助结账机上轻轻一刷,屏幕上立刻显示出8折的专属优惠,让他惊喜不已。“以前办理工作许可,要在好几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常常让人身心俱疲。现在有了这‘聚英卡’,无论是工作上的事务办理,还是生活中的日常消费,都变得轻松极了。”
 
  而“聚英卡”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持有这张卡,在国内336个城市都能畅享便捷的交通服务,无需再为异地出行的票务问题烦恼;在长三角地区的1646个文旅场馆,只需刷卡就能轻松入馆,尽情领略文化与旅游的魅力;即便在义乌本地,前往植物园、鸡鸣阁等热门景点,也能享受专属的门票折扣,让休闲时光更加惬意。为了让外籍人士能够更舒心、顺畅地使用“聚英卡”,义乌相关部门还贴心地开发了英文版操作界面,彻底打破了语言障碍;同时设立了12个服务专窗,安排专业人员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不仅如此,通过流程优化,办卡时间从原本的30分钟大幅压缩至5分钟,让外籍人士无需长时间等待。如今,这张小小的“聚英卡”,早已成为外籍人士在义乌生活的“万能钥匙”,稳稳地打开了他们融入当地生活、拥抱幸福新生活的大门。
 
温情浸润日常:
 
从“他乡客”到“家里人”
 
  在义乌,“洋家庭”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是家人般的温暖。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有“联合国社区”之称,近1400名外籍居民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帮助他们跨越语言障碍,社区从2014年起开设免费汉语培训班,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也门商人吴傲山便是受益者之一,起初他只会说“你好”“谢谢”,如今已能熟练地用中文与客户谈生意、聊市场行情。“汉语班教的都是实用的内容,从买菜砍价到签订合同,每一句话都能派上用场。”除了汉语培训,社区还定期举办“汉语结业礼”“非遗茶艺体验”“中秋包粽子”等活动,让中外居民在文化交流中拉近距离。今年春季,社区汉语班开课当天,来自28个国家的80余名学员齐聚一堂,在“拜师帖”上郑重签名,击鼓明志。俄罗斯学员安娜写下心愿:“我要学好中文,在义乌找到更多商机,让家人在这里过上好日子。”
 
  义乌的包容,更体现在对“洋家庭”需求的贴心回应上。在浙大四院,俄罗斯学生志愿者林夕阳穿着绿色志愿者马甲,正在导医台为外籍患者提供服务。“B超室在二楼,您可以从这边乘电梯上去。”她熟练地切换中俄语,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浙大四院作为义乌国际化医疗服务的重要窗口,去年共接诊来自18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患者近2万人次,还为14个国家的23名外籍宝宝提供了接生服务。为了让外籍患者就医无忧,医院设置国际门诊、引入外籍医生,甚至在自助机上增设双语服务,22家涉外保险公司签约入驻。更令人暖心的是,义乌还推出外籍人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来自也门的阿飞便是首位参保签约的外籍人士,他的父母通过针灸、小针刀等中医疗法缓解了病痛,“现在我们一家人的健康都有了保障,在义乌生活特别安心。”
 
共治共筑梦想: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客人”到“家人”,义乌用创新的治理模式,让“洋家庭”真正融入这座城市。鸡鸣山社区的“国际老娘舅”工作室里,尼泊尔商人拉吉·库玛尔正忙着调解一起商贸纠纷。不久前,一名土耳其商人因商户两次延迟交货怒气冲冲地找上门,库玛尔一边安抚情绪,一边耐心劝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我在义乌生活了14年,这里就像我的家,能帮大家解决问题,我特别有成就感。”自2017年加入调解队伍以来,库玛尔已参与处理150多起纠纷,而整个“国际老娘舅”团队累计调解涉外纠纷330起,成功率超95%。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娘舅”,凭借熟悉语言和文化的优势,成为中外居民之间的“连心桥”。
 
  不仅如此,义乌还鼓励外籍人士参与社区治理,让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词林社区有1300多名外籍居民,社区搭建“移民事务服务站”“‘一带一路’国际志愿者服务站”等四个平台,为外籍人士提供政务代办、法律咨询等服务。来自土耳其的奥兹坎在义乌经营餐厅多年,如今不仅会说流利的中文,还能用义乌话与邻居聊天,他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义乌给了我创业的机会,我也要为社区出一份力。”在社区的议事会上,中外居民围坐在一起,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有人提议增设多语言标识,有人建议举办国际文化节,这些意见都被一一采纳。如今,在义乌的社区里,“有事大家议、难题大家解”已成为常态,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描绘着和谐生活的画卷。
 
  义乌的魅力,还在于能让“洋家庭”在这里实现梦想。尼日尔客商在义乌做贸易四年,每年贸易额达四五百万元,今年他成功升级为B类人才,不仅能获得2到4年的工作许可,家人也能更方便地在义乌生活;巴基斯坦博士刚到浙江蓝宇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迅速投入数码纺织印花墨水的研发中,“在这里办理工作许可很方便,一周就能完成,让我能专心搞科研。”截至目前,义乌持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外籍人士超8300人,覆盖1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同比增长75%以上。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在义乌开启事业新篇,他们在这里成立公司、拓展市场,甚至收获爱情、组建家庭,把对未来的期待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清晨的阳光洒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穿梭在商铺之间,不同语言的交谈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乐”;傍晚的社区公园里,中外居民一起跳广场舞、打太极,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周末的汉语课堂里,外籍学员认真书写汉字,时不时发出阵阵欢笑……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勾勒出义乌最动人的模样。这座没有围墙的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温暖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洋家庭”找到归属感,在这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故事。义乌,不仅是“世界超市”,更是“洋家庭”的新故乡,这里的每一份包容与善意,都在向世界传递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决心,也让“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好愿景,在这座城市成为现实。
 
●记者手记
 
义乌烟火暖“洋邻”
 
  暮色刚漫过义乌的街巷,鸡鸣山社区的同心苑公园就热闹起来。阿根廷小伙武强踩着广场舞的鼓点,手臂摆动得有模有样,还不时跟身旁的张阿姨打趣:“今天这舞步比上周难,您可得多带带我!”谁能想到,两年前他初来乍到,连买瓶矿泉水都得靠手比划。而此刻,公园的长椅上,尼泊尔的库玛尔正教中国邻居学做咖喱,伊朗的哈米则陪着孩子追着泡泡跑——不同肤色的身影在暖黄的路灯下交织,勾勒出这座“世界超市”最动人的生活图景。
 
  武强的口袋里,总揣着一张泛着微光的“聚英卡”。这张卡于他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证件,更像一把打开义乌生活的“魔法钥匙”。清晨,他用它在巷口的早餐铺刷走一份红糖馒头配豆浆,老板笑着用方言问他“今天要不要加个蛋”;午休时,他凭卡坐公交去国际商贸城,刷卡时机器“滴”的一声,像是在跟他打招呼;周末带家人去植物园,出示卡片就能享八折优惠,孩子总兴奋地举着卡说“这是爸爸的‘义乌勋章’”。更让他惊喜的是,当初办卡时,本以为要跑好几个地方,没想到在手机上点几下,不到5分钟就搞定了,英文版界面连妻子都能轻松操作。语言曾是武强融入的“拦路虎”,直到他走进社区的汉语课堂。课堂里没有刻板的课本,老师会带着大家去菜市场实战——教也门商人吴傲山怎么跟摊主砍价,帮哥伦比亚姑娘乔白辨认不同品种的蔬菜。吴傲山如今已是社区里的“中文达人”,开的服装店生意红火,遇到熟客还能聊几句“最近的流行款式”。乔白则爱上了义乌话,常跟小吃摊老板用方言唠嗑,偶尔蹦出几句地道的“侬好”,总能逗得老板哈哈大笑。除了语言,课堂还会组织大家包粽子、写春联,去年端午节,武强学包的肉粽,连丈母娘都夸“有中国味儿”。
 
  在义乌生活,难免会遇到小麻烦,但总有“暖心人”及时出现。巴基斯坦客商诺尔曾为签证续签犯愁,社区“小鸣国际管家”孙中航得知后,不仅帮他整理材料,还陪着他去办理手续,全程耐心讲解。有次土耳其商人因货物延迟交货闹矛盾,库玛尔主动当起“和事佬”,他端上热茶,用双方都熟悉的语言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让两人握手言和。如今,像库玛尔这样的“国际老娘舅”越来越多,他们熟悉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总能用最贴心的方式化解矛盾,让社区充满温情。
 
  就连就医这件大事,在义乌也变得格外让人安心。浙大四院的门诊大厅里,叙利亚留学生李一伊穿着绿马甲,热情地为外籍患者指引方向。有次一位埃及商人看不懂检查单,她耐心地逐句翻译,还帮忙预约医生。俄罗斯医学生林夕阳则喜欢帮老人操作自助挂号机,老人们常拉着她的手说“这姑娘比自家孙女还亲”。医院里的国际门诊、外籍医生,还有能直接用护照挂号的便利,让每一位外籍人士都能感受到贴心的关怀。
 
  如今的义乌,早已成为许多外籍人士的“第二故乡”。在词林社区的土耳其餐厅,老板奥兹坎用流利的义乌话跟熟客打招呼,墙上挂满了他参加社区活动的照片;深夜的国际商贸城周边,小吃店里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大家就着一碗佛堂拉面,畅谈生意经;社区议事会上,中外居民围坐在一起,为小区的建设出谋划策。这座城市用它的包容与温暖,让数万名外籍人士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也让“他乡”真正变成了“故乡”。(全媒体记者 刘军 通讯员 金南星 文/摄)
责任编辑:吴 潮明
张家口市vhn247| 鄄城县h0k408| 马山县rhp852| 普兰县0dq616| 开平市bt9450| 万宁市zfx123| 靖安县h9e546| 东莞市rdp141| 蒙阴县9nx857| 秭归县dq9416| 同德县lw9836| 科技scv688| 成安县r9l73| 营山县ebb602| 丰县0pi838| 九龙县ijm49| 邵阳市0xj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