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义乌打造新时代“匠才之城”

技能人才走进技能大师工作室,聆听大师讲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义乌这座开放包容的商贸城市,技能人才拥有广阔的施展舞台。从技能沙龙到全国赛事,从紧缺目录到人才新政,从一线技工到行业大师,义乌正以“技能强市”为目标,构建起多元化、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发展体系,努力打造新时代“匠才之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技能沙龙常态化,构建跨行业共享平台
8月29日,在位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万少君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人才沙龙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机械、茶艺、汽修、餐饮等多个领域的技能人才齐聚一堂,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共同探讨技术难题、行业趋势与职业发展路径。
这场看似普通的行业交流,实则是义乌技能人才发展新模式的生动缩影。自今年3月份以来,在市人力社保局与市技师协会的组织下,每月一期的“技能人才沙龙”成为常态机制。技能人才走进企业、走进校园、走进技能大师工作室,打破行业壁垒,促进资源互通,形成“政、企、校、人”四方联动的技能共享平台。
在之前的一场沙龙活动中,一位年轻的茶艺师向在场的大师请教申请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相关流程,现场即被采纳为下一期沙龙议题。这种“即时响应、精准对接”的组织方式,让沙龙不仅成为技能人才的“加油站”,更成为政策落地、人才孵化的“试验田”。
“过去技能交流局限在车间,现在交流的场地、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元化。”技能大师王关根有感而发。这位深耕车削加工行业30余年的数控车工,不仅主导设计了国内首条转向螺杆柔性自动生产线,更通过技能带徒为企业赋能。
这些技能人才的奋斗故事,不仅打破了“唯学历论”的传统观念,也重塑了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他们用双手创造价值,用手艺赢得尊重。
全国赛事获奖,职校技能教育实现新突破
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平台,更需要舞台。
在近日结束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医学技术赛道)上,由义乌市刘宏图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队,义乌市城镇职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师生组成的7人团队斩获铜奖。同样在这个赛事上,在浙江省李时辉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指导下,义乌市城镇职校团队在能源动力赛道上夺得铜奖。
捷报频传,这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义乌职业教育与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的成果体现。“这次获奖,是‘匠才培育’工程的生动实践。”刘宏图说道。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他长期致力于技能带徒、技艺传承与技术攻关。此次备赛期间,其工作室与市城镇职校深度联动,通过系统培训、高频模拟演练与严格测评,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当前,我市致力于打造技能人才发展的“热带雨林”,让每一位手艺人、每一位技能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中的平台作用,推动职业教育从“学以致用”迈向“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新阶段。
政策赋能,技能人才发展迎来“春天”
技能人才的崛起,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技能义乌”建设行动,构建起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核心载体、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检验平台、以紧缺目录为引导方向的技能人才发展体系。
技能宝贵,不唯学历。近日,《2025—2026年义乌市紧缺人才导向目录及人才薪酬指导价》及《2025—2026年义乌市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发布,共列出41个紧缺职业(工种),创历史新高。对于纳入义乌市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的,相关补贴标准在同类型职业(工种)补贴基础上上浮30%。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首次在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中引入适合外国人的岗位,包括全媒体运营师、劳动关系协调师、物流服务师、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进一步拓展技能人才的国际化路径。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4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金华市级5家。每家新建的工作室可获得相关补助,省级更可叠加相关支持。这一政策激发了技能人才建工作室、带徒弟、攻技术的热情。
此外,人社部门还通过组织开展专业培训、进企赋能、技能提升等系列活动,推动技能人才“手握绝活、身披荣光”,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中,成就出彩人生。
在义乌,技能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改变命运的“金钥匙”。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通过自身努力“C位”出道,而他们的未来,正如这座城市一样,充满无限可能。(林晓燕)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