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邮册里的家国情怀
“六义”主题邮票。
吴优赛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邮票
吴优赛的获奖证书。
《义乌市场发展历程》主题邮票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市民吴优赛家客厅的桌上。他小心翼翼地从樟木箱里取出一本鲜红的邮册,金属搭扣“咔嗒”一声轻响,崭新的册页间,一枚枚邮票如同凝固的火焰,映得他平静的脸颊泛起红光。“你看这抹红,是咱中国人骨子里的颜色。”66岁的吴优赛用手指着一枚刚刚发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邮票,眼中满是珍视。
方寸传情:邮票里的小家牵挂
吴优赛与邮票的缘分,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日。那时他尚在初中,家中房梁上悬挂着一大袋牛皮纸包裹,这里面装的全是父母用来沟通的书信。拆开那些带着时光温度的信封时,信封角落上小小的邮票,第一次闯入他的视线,悄悄在他心里埋下与邮票结缘的种子。
吴优赛父亲被调往外地工作后,一纸信笺便成了父母间最主要的联结。那些跨越千山万水的书信,每一封都沉甸甸的——里面装着母亲对父亲的惦念,裹着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最终轻轻落在吴优赛的掌心,也将这份双向牵挂,悄悄种进孩子心里。
信里的话从不多加修饰,一句“孩子都挺好的,庄稼长得也不错”,是母亲最质朴的话语。可字里行间藏着的,是怕父亲在外担忧的细心安慰。就连信封上那枚小小的邮票,也像是带着温度的使者,陪着这些暖心的文字翻山越岭,把一家人的牵挂,稳稳地传递到彼此身边。
吴优赛记得,每次父亲的来信,他总是先被精美的邮票所吸引。小小的邮票,不仅是传递家书的信物,更像一幅幅微缩的画卷,悄然展现着新中国发展的坚实足迹与亮眼成绩。他常常盯着邮票出神,想象邮票画面定格下工厂轰鸣、机床运转的生动场景。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邮票成为他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他心中一份美好的寄托。
后来,吴优赛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延续着那份跨越时光的沟通方式——写信。“爸爸祝你考试得第一名”,简单直白的期许落在纸上,精心挑选的邮票贴在信封角落。那时,邮票接过了新的使命,将他对孩子的疼爱与期盼,妥帖地包裹其中。
“邮票真的太神奇了。”每当整理贴着邮票的书信,吴优赛总会忍不住感慨,“它哪里只是一张付邮资的凭证,分明是我们家几代人情感的‘传声筒’。”指尖摩挲着不同年代的邮票,记忆便顺着纹路缓缓流淌:小时候父母家书中的牵挂、成家后给孩子信里的叮咛,那些藏在文字与邮票里的温暖时光,那些鲜活的画面、真切的情绪,仿佛从未走远,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触手可及。
义乌印记:邮票中的家乡情结
在吴优赛的珍藏邮册里,一沓沓色彩斑斓、图案各异且有义乌印记的邮票格外引人注目。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巧妙地浓缩进方寸之间。每一枚邮票像是一个微缩的历史窗口,透过它们,可以窥见义乌这座城的点点滴滴。
吴优赛小心翼翼地从中取出一套以“六义”为主题的珍贵邮票,语气庄重地说道:“这些邮票时刻提醒我们,要将‘六义’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从忠义护家国的英勇壮举,到信义走天下的诚信为本,“六义”在方寸间尽显无遗,正如义乌人的“精神家谱”,承载着我们世代相传的价值观。
翻到邮册的另一页,展现义乌市场发展历程的邮票又勾勒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从早年走街串巷、辛勤劳作的“鸡毛换糖”,到如今世界小商品之都,家乡的巨大蝶变全被生动地印在邮票上:有老市场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有货架上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商品,还有中欧班列。“每次看到这些邮票,我都忍不住为家乡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吴优赛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邮票上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们义乌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拼出来的。它们见证了家乡从‘小生意’一步步做成‘大事业’的奇迹。”
更让吴优赛感到亲切和温暖的,是那些印着义乌方言的明信片。“雪灵清”“十八力”……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方言字眼,瞬间勾起了他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方言是我们的‘声音密码’,是文化里最鲜活、最接地气的部分。”他深情地说道,这些邮票不仅把义乌方言带到更多人面前,也让许多在外漂泊的义乌人,一看到就像摸着“家乡的脉搏”,舒缓思乡之情。
在吴优赛眼里,这本厚厚的邮册不仅是一本收藏册子,更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义乌百科全书”。“收集它们、读懂它们,我才真正读懂义乌这个‘大家’的过去与现在,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份沉甸甸的家乡情。
山河铭记:邮票承载的国家记忆
除了记录小家温情与家乡变迁的藏品,那些镌刻着红色印记的邮票,更是他心头最珍贵的宝藏,每一枚都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便能窥见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是吴优赛收藏中的“重头戏”。邮票画面以时间为轴,从中共一大会址起步,井冈山革命遗址、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山……一个个标志性场景在方寸之间铺展开来,最终定格在新时代的追梦图景里。“每一枚都对应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拼在一起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兼程的奋斗路,从艰难求索到走向辉煌。每次看着这些,我的心里又激动又自豪。”吴优赛指着邮票,眼神里满是感慨。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邮册则藏着更厚重的家国情怀。这组邮票以14年抗战历程为主线,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细腻完美融合。邮票采用抗战题材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辅以泛黄的历史照片作背景,斑驳的光影里,仿佛能听见炮火轰鸣与英雄呐喊。第1枚邮票上,“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静静矗立,碑身上的裂痕似在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开端;第4枚邮票以“平型关大捷”为主题,图案中,战士们手握钢枪、冲锋陷阵的雕塑形象栩栩如生,刚毅的神情里满是保家卫国的决心;第13枚邮票前景为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毛泽东“庆祝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题词,以及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胜利时刻》雕塑,背景为延安人民欢庆抗战胜利。“每次翻到这几枚,我都忍不住为之动容。”吴优赛的声音低沉了些,“这不仅是邮票,更是对先烈的致敬,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如今的和平生活来得太不容易了。”
在吴优赛的集邮册中,还有许多“红色瑰宝”散落其间:《长江》《黄河》特种邮票以磅礴的笔触描绘了母亲河的壮丽风光,江面的航船、岸边的梯田,既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暗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抗战老兵王明才百岁纪念封,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历史紧密相连,画面中老人佩戴勋章的模样,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注脚。
“这些邮票不是冰冷的纸片,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历史见证’。”吴优赛一边整理集邮册,一边向记者讲述邮票背后的故事。在他看来,这些藏品,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红色记忆,更传承着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集邮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我希望下一代能够传承邮票里蕴含的精神,让红色记忆在方寸之间永续流传,让民族精神在历史凝望中代代传承。”
夕阳西下,书房里的光线渐渐柔和。吴优赛将邮册轻轻合上,放回樟木箱。箱底,一枚尚未放进册页的《中国空间站》纪念邮票闪着微光,画面上的航天服与红色的国旗交相辉映。“你看,这抹红还在往前走,咱的故事也还没讲完。”(陈张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