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市科协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9月5日,走进位于福田街道的绿云家庭农场,现代化农业的场景呈现在眼前:指尖轻触屏幕即可实现果蔬灌溉,无土栽培技术打破传统种植限制,生物防控手段守护食品安全。这家集水稻、小麦、高粱种植与30多亩果蔬连栋大棚于一体的农场,已成为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农场负责人王绿云是我市“新农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经营管理农场的同时,她积极为全市农业大户开展现场教学,培训内容涵盖种子改良、线上销售等农业全产业链环节,帮助农户提升技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以前种地靠经验、靠天吃饭。”一位受益农户感慨地说,现在有了专家指导,还有科技小院驻点服务,种田也成了技术活。这样的转变,正是市科协创新实施“百千万”工程带来的成果。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面对农村青壮年流失、农业技术人才断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足等问题,市科协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人才引育”核心,创新实施“百千万”工程——引育百名以上“头雁”、千名以上农创客、万名以上新农人,构建“头雁引领—创客带动—新农人支撑”的乡村人才矩阵。今年以来,已累计培育头雁137人、农创客660人、新农人1820人;参训农民平均增收18%,农村青年返乡率同比提升15%,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业、致富一方”。
为打通农技传播的“神经末梢”,市科协在13个镇街设立45个“田间学堂”,利用分布在各镇街的农业人才,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实现“理论教学+现场实操”无缝衔接。同时,整合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供销联社等部门资源,形成“产业需求—技术培训—市场对接”服务闭环,提升农技培训的系统性与有效性。目前,已举办“早稻高产攻关技术”等培训7期,培训高素质农民1700人次,指导镇街开展“义乌三宝”等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培训28场次,惠及农户1.4万余人。
“百千万”工程不仅重人才引育,更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为此,市科协系统化推动农业科技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创新推出“一业一品一专家”科技服务模式,组建由73人组成的“高层次专家+本土技术能手”复合型科技服务队,累计解决种植大户技术难题39项。
在产业融合方面,市科协推动家庭农场、智慧农业项目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如绿云家庭农场植物工厂、义宝农庄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等,已成为“义乌好好逛”“义起来消费”品牌建设的示范地。同时,联合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立“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服务”协同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向实用技术转化,助力水稻、枣类、杨梅等特色产业壮大。
市科协还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三级智创服务平台,目前共建成农业“三站”16家,引进专家16名,支撑企业决策咨询、技术攻关及转型升级。通过构建“科研院校+经营主体+科普基地+博士(研究生)团队”科技服务体系,在科学研究、科普宣传、产业提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不仅破解了乡村人才短缺的瓶颈,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人才驱动、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龚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