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水上救生员:无惧高温“烤”验 守护一池清凉

救生员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水面。

救生员用喇叭喊话,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救生员被太阳晒黑的肌肤。

扫码收看 《记者体验·高温下的坚守》视频
“小朋友,不要往深水区走。”“您好,请穿好救生衣后再下水。”“不要跳水!从入口处下水!”……8月29日下午,在义乌植物园趣玩水世界,一声声提醒不断在水面上回荡。当天最高气温逼近40℃,游客们在水中尽情嬉戏消暑,而每一位救生员却全副武装,目光专注地扫视着水面的每一个角落。记者换上救生衣,跟着水上救生员刘宗雷,亲身体验“烈日下守护者”的一日工作。
下午2点,我开始体验救生员的日常工作,先是爬上1.8米高的救生椅。仅仅是这个高度,我就有些许眩晕感了。“每10秒钟要扫视一遍自己负责的区域。”刘宗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尝试照着他的样子进行扫视,但水面反射的阳光刺得眼睛生疼。仅仅10分钟,我的后背已经完全湿透,汗水不断滑入眼睛。救生椅烫得让人无法直接触碰,而刘宗雷却告诉我,他需要值守一个小时才能换班休息。
随后,我跟随刘宗雷进行安全巡逻。“请您为孩子穿上救生衣。”“请不要在池边奔跑。”这些安全提示,我学着救生员的语气一遍遍重复。半个小时下来,我的嗓子已经开始沙哑。而刘宗雷告诉我,这样的提示他每天要重复上百次。“高温天气下,游客更容易出现意外,我们的提醒要比平时更频繁。”
巡逻结束后,我开始学习水质检测。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精准度。我小心翼翼地取来10毫升水样,根据指导校准机器,然后加入测试药片。“测试药片要完全捣碎,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刘宗雷提醒道。我的手指因为高温已经有些出汗,操作起来略显笨拙。“泳池的余氯含量应保持在0.3—1.0mg/L之间,低于这个范围无法有效杀菌,高了则可能刺激皮肤。”刘宗雷介绍,高温天气下,水质变化更快,“我们每小时监测一次,每天还会更换40%的水量,确保水质安全。”而我看到其他救生员进行水质检测时,取水样、校准机器、加入测试药片、观察颜色变化、读取数据……一套流程娴熟而精准,让我深刻感受到他们日复一日积累的专业技能。
据悉,义乌植物园趣玩水世界分为造浪池和环流河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每班次都配备了8名救生员,形成全覆盖的安全网络。高温天气下,游客更容易出现中暑、抽筋等情况,救生员的应急反应能力面临艰巨考验。“如果有人溺水,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跳入水中进行救援。”刘宗雷拍了拍手上的安全浮标说,“这是救生员的工具,更是溺水者的希望。”
体验结束后,我的衣服早已湿透,皮肤晒得发红。而刘宗雷却还要继续工作4个小时。“一天下来,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只要游客们能够安全游玩,这一切都值得。”刘宗雷说。
通过这次体验,我深切体会到,救生员的工作远不止“坐在高处看看水面”那么简单。他们需要掌握急救、检测、游泳等多种技能,还要忍受高温、暴晒和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在高温天气下,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坚守,为每位游客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安全防线。(王怿杰)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