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花楼兼职论坛,小红楼论坛免费信息,一品阁免费论坛官网,一品香论坛网

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播报

东余村战地医院:血火中的生命驿站

2025年09月08日  来源:义乌文明网 

东余村战地医院遗址

在上溪镇岩口湖之滨,青山绿水间,静谧而祥和地坐落着唤作东余村的古村落。在八十多年前,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曾有一所战地医院日夜运转,在枪林弹雨与烽火硝烟中奋力救治伤员。在血与火的日子里,东余村默默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日前,记者走进东余村,聆听那段被岁月深藏却从未被遗忘的历史。

1942年5月,日军为摧毁中国同盟军借助衢州机场空袭日本本土的能力,发动浙赣战役。金华、义乌、兰溪和浦江相继沦陷,战火迅速蔓延至整个浙中地区。当时的义乌,在中国共产党义乌县委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前义乌县长吴山民积极联络各方力量,于1943年7月在下宅祠堂组建了一支抗日武装——第八大队。东余村青年李继富、陈关寿毅然投身其中,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战事惨烈,伤亡不断。吴山民意识到,必须尽快为伤员寻找一处隐蔽而安全的医疗场所。经反复勘察,最终选定了地势特殊的东余村。该村三面环山,形如燕窝,仅南面有一条狭窄小路通往外界,茂密的林木将村落遮蔽得若隐若现。吴山民与村保长陈规华素有交情,二人迅速达成共识,决定在此建立战地医院,分别在东余村的中心和西南部。

1944年5月9日,第八大队与金萧支队在塘西桥成功设伏,毙敌二十余人。战斗结束后,七八名伤员被秘密转移至东余村接受救治——这也标志着东余村战地医院正式展开救治工作。随后,日军展开疯狂报复,在吴店等地焚烧民房四百余间,并扫荡周边村庄。然而,当日军行进至东余村村口时,战马突然嘶鸣不前、原地打转。日军队长见前方林深树密,疑有伏兵,不敢贸然深入,最终只得撤回义亭据点。

同年农历十月廿八,金萧支队在立山王与敌军激战七小时,二十余名战士身负重伤。情势危急,政委江征帆当机立断,将伤员紧急转移至东余村战地医院。再一次面临危难时刻,村民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日夜不停地投入救护工作,延续着这座小山村与抗战前线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东余村正是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在烽火连天中成为一方难得的隐蔽之地,得以安心收治伤员。这一天然屏障,也让村民们更加坚定了投身抗战的决心。他们踊跃响应号召,全力支援前线:青壮年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妇女们缝制衣物、烧水做饭、护理伤员;老人们则反特防奸、默默守护家园。全村上下同心协力,用实际行动为伤员构筑起一座安全可靠的避风港。

义乌市新四军研究会成员、东余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华告诉记者,当时的战地医院其实是由村民主动腾出自家房屋所组建。在整个抗战期间,20多个床位、4名医护人员的小医院,共成功救助了50多名伤员,写下了一段值得永远铭记的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历史篇章。

1949年5月,随着战事结束,战地医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搬空之后,原有房屋重新成为村民的住所。如今,经过两轮有机更新,东余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道路宽阔平整,新房林立,村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不少人经商办厂,更多人通过出租房屋增加收入。还有村民从事菱角种植,引岩口水库东余坝下游清水灌溉,产出的菱角洁白鲜嫩,每亩年产值可达1.5万元。在村两委带领下,东余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连续三年突破100万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东余村始终没有忘记红色根脉。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楼梯旁的墙面上镌刻着数十位抗战英雄的姓名,过道走廊则通过展板生动呈现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和英雄事迹。

今年4月,东余村正式申请列为义乌市革命老区。“过去的红色故事,还是我父辈口口相传才知道的,如今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太了解。”陈建华表示,希望将东余村打造为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在战地医院原址设立展示牌,加强遗址保护,让红色记忆永续传承。(何彦婕)

责任编辑:吴 潮明
盖州市n0a983| 横山县h8e568| 石阡县cze187| 沙洋县8hv457| 锡林郭勒盟vw9185| 沙湾县fea831| 蛟河市g9l800| 中江县lwb50| 青神县9sx631| 龙里县ba9213| 大庆市nrf758| 安岳县j9p942| 扎囊县lmr659| 广德县7av856| 滦南县8ip892| 弋阳县st851| 大关县rxx754